店名是店鋪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。可以說,店鋪文化的有無和質量的高低,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依據其店鋪名稱來作出判斷。 例如,“同仁堂”這個藥店名字,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。它不僅可以讓顧客產生好感,而且也能使企業的職工產生凝聚力,共同生發出“同仁”、“四海之內皆兄弟”的美好感覺。 此外,同仁堂作為中藥廠家的名字,就更加妙不可言了。因為中藥的歷史源遠流長,歷史悠久,而同仁堂給人的古樸、典雅之感,恰恰反映出了其產品乃至產業的特色。 當然,屬于不同行業的企業,其所要體現、表現和具備的企業文化也是不同的,所以,要想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,提高企業文化的質量,就應該在店名上多花些功夫。 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會經常聽到一些人充滿驕傲地這樣說: “我的上衣是廠產的。” “我用的是公司的手機。” “我們家的熱水器是公司的。” ...... 這樣說的人,很可能有炫耀的心理。而他們之所以想炫耀,就是因為他們所說的有值得炫耀的成分,有可供展示的價值。此不難看出,店名已經成為店鋪產品和服務的象征了。 店鋪知名度的高低、能否獲得人們的贊美和稱譽,同樣取決于店名的好壞。 例如,一家命名為“花容月貌”的美容院,肯定能夠迅速地廣為傳播,也能獲得顧客的贊美和稱譽。其知名度和美譽度會迅速提高。 反之,如果把美容院命名為“秋水寒天”、“修皮館”等,則是任誰都無法接受的。 一家公司或店鋪要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,就得讓人家愿意聽它的名字并為之傳播,還要能讓人產生美感,聯想到美好的事物。 店名不僅對商家來說至為重要,而且對顧客來說也同樣如此。 如果你稍加注意,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,那就是人們越來越看中品牌,注意選擇某些特定的商家去購物、消費。 為什么會這樣呢?原因很簡單,任何人都很看重自己的利益,注重保護自己的利益。而只有選擇那些自己信得過的商家,才能感到心安,使自己的利益真正得到保護。 一般說來,消費者在選購時,直接決定其購買動機、購買行為的信息,就是品牌。人們之所以買這個廠的,不買那個廠的,所依據的標準并不是細致的調查研究,而是憑名字直接下判斷。 對于消費者來說,大部分都有這樣的心理: 如果選擇了公司店鋪的產品,就意味著自己的利益能夠得到保護。也就是說,人們已經越來越把店名看作自己的“護身符”了。 商家拿來用作競爭手段的武器有很多,店名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。 有時候,店名能夠被用作從事競爭的最基本的武器。 有這樣一個例子:在一座城市里,有一個名為“一點利”的商店,開張后生意很是紅火,顧客如云。這令其他商店的老板們都感到一籌莫展,無可奈何。不過,有位聰明的店主突發靈感,想出了一個叫做“半點利”的店名。他立即更換門楣,在店前高高懸起了“半點利”的招牌。自從“半點利”開張后,“一點利”的生意便深受影響,每況愈下。 其中的道理,不言自明。 店名是市場競爭的無聲武器,起個好店名,可以迅速吸引顧客的目光,把競爭對手的顧客轉移到自己這邊來。即使你與競爭對手在其他方面都沒有差別,顧客也會因為你的店名好而愿意過來。此時,如果你能在某一方面再稍占優勢,就一定能夠鎖住顧客了。 當然,在用店名作為競爭武器時,必然把握好以下幾點: 一是要名符其實,不要故意嘩眾取寵,說到了卻做不到。比如說,起了“半點利”的名字后,實際上的售價卻比“一點利”還要高,就會使顧客產生反感,轉而投奔“一點利”。 二是不要做得太過份,要把握住“度”;比如,雖說“半點利”比“一點利”要好得多,但如果命名為“零點利”,就會使人產生懷疑,反而在“逆反心理”的作用下,不愿問津了。 千萬要記住“過猶不及”的道理,凡事做得恰到好處為佳。 |